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提高措施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18-12-26
7790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表达,经常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采用有效的办法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制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重视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启动创新思维,必须要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获得创新成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必须让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营造和谐宽松、信任理解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创设出催人奋进、奋发向上的情境,热情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想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创新因素,当即肯定和表扬。教师的鼓励可使学生的自信心不断增强,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课堂是小学教育的第一阵地,也是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的最重要阵地,因此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小学课堂教育的质量。学校及教师应充分发挥小学课堂的作用,使小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和吸收知识的主要场所、成为创新思维培养的主要场所。老师应认真做好备课工作,丰富教学知识,同时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认真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另外应训练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对创新思维的同学及时鼓励和表扬。同时老师要利用课堂时间回答学生的疑问,让学生在课堂把问题弄清楚。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与想象力
在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应注意进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于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并及时调整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与指导思想,要主动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制订具体的能够达成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并让学生对自己取得的成绩进行自我奖励等。歌德曾说过:阳光普照时,灰尘也会闪闪发光。因此,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教育观念,打破等级观念,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自由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由教向学地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形成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和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广博的知识,这是创新的基础;丰富的想象力,这是创新的翅膀;鲜明的个性,这是创新的内动力;秩序意识,这是创新的制度保证。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培养青少年多方面的素质,但未成年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最重要的。
(三)积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
创新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再好的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并不能体现它的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对创新思维的有力支撑,也是对创新想法的检验。世界上所有的伟大发明家,都是小时候酷爱动手制作的,无论牛顿还是爱因斯坦,都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开设更多的手工制作课,鼓励小学生更多地参与手工制作,更多的参与团体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创新实践方面,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应激励同学们有计划地开展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科技竞赛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它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常规教学不可及的特殊的创新教育功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除了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创新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之外,还应积极鼓励指导小学生参加多层面、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不断繁荣科学内涵与培养创新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在此过程,应发挥学校搭台、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多方位融合的作用,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提供更多机会与途径。比如积极组织小学生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等,可有效展示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有不少课文给我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启发学生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常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维、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挥个性创造能力。然后教师的点拨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大胆质疑,充分挖掘想象力培养学生敢创新的意识和的创新思维
学校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向答案挑战。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去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质疑,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敢于质疑。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推动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教师当前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有意识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意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通过对比表演,让学生加深理解,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让他们在实践中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促使他们从中发现问题,探求新知。让学生能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对所做的事充满必胜的信心,让他们在民主的氛围中,自由想象和实践。总而言之,创新思维是一种对孩子成长十分有用的思维模式。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分析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小学开始抓起。各个学校都应该将创新思维和精神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头等大事来抓,从而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六)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创新素养
小学教育阶段,教师是对学生学习、生活、人格价值观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的关键。我们提高教育过程中创新能力的首要措施就是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师资队伍,保障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渗透和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芯课改中明确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型师生干洗,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方向,将一切的“满堂课”的教学方式逐渐转移到引导学生发型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的工作重心。创新性师资教学活动应该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成为一名“学习者,研究者以及学习的引导者”。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