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别让潜能酣睡

发布时间: 2019-01-23 2547

1.别强迫孩子做“乖乖仔”


当孩子“不安分守己”时,要宽容。只要孩子不是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父母就应该善待孩子的不安分,因为不安分有时就是孩子好奇、探索的开始。许多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青少年时代也都不是“乖乖仔”,他们经常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甚至会闯祸。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休伯尔15岁就想用砂糖等原料制作一颗炸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库柏也在孩提时代因做实验发生过爆炸;大发明家爱迪生就更不用说了。可见,要想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给予孩子一份宽容,使他没有阻力,能更轻松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尽管创造力的培养不是轻而易举的,但通过教育手段是必要的。父母不要因为孩子不听话,不按照规矩办事,就认为孩子不可救药。如果改进了教育手段和方法,每一个孩子将来都会大有作为。


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身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叫麦克劳德的小学生的作品。这个孩子有一颗特强的好奇心,总是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有一天,他终于杀了一条狗,这条狗恰恰是他们校长的宠物,校长知道了,决定给他以惩罚:罚他画两幅画,这就是该博物馆收藏的那两幅画。后来,麦克劳德成了一位有名的解剖学家,就得益于校长对他小时候好奇心的保护和引导。所以父母也应该从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去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尊重孩子的创造精神。


2.鼓励孩子幻想


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一文中指出:“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可见,父母有必要鼓励孩子幻想。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一个爱幻想的孩子。


一次,爱因斯坦躺在一个小山头上,他眯起眼睛向上看,这时,有千万道细细的阳光穿过了他的睫毛,射进了他的眼睛。


爱因斯坦好奇地想:“如果能乘一条光线去旅行,那将是什么样子呢?”


爱因斯坦想象着自己在做一次宇宙旅行。想象力把他带进了一个神奇的场所,这个场所无法用经典物理学的观点来解释。


回到家里,爱因斯坦对舅舅说:“我努力想象自己在追赶一束光线,如果能追上,我想看看这种现象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个想象的指引下,爱因斯坦发现了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在空间上缩短和在时间上变慢的效应,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以解释他的想象。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广义相对论。


3.告诫孩子不要一味模仿


模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愚昧无知、不用大脑、东施效肇地的模仿;另一种类型的模仿是智慧型的模仿,即在模仿的时候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如果一味地没有创造力的模仿,那么社会就不会进步,而我们个人也不会有好的发展前途。正如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就不会有技术。”


不过在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模仿高手,他们面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时,往往不愿调动自己的思维,而是直接照搬他人的方式。虽然这样做能减少出差错的机会,但是也容易让自己的大脑因长期处于“休息”状态而变得愚钝。因此,学会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4.告诉孩子别让新奇的念头溜走


孩子在学习、生活、交际和思考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许多想法,而其中的大部分都会因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而彻底忘却。因此,有必要告诉孩子把想法及时记录下来或表达出来。


如果孩子能及时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那么,当他需要新主意时,就可以从回顾旧主意着手。而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给旧主意以新的机会,更是一种重新思考,重新清理整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轻易地捕捉到新的创造性的思想。


另外,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当他有了想法时,不管是什么样的想法,都应当表达出来。如果是独自一人,就对自己表达一番;如果身处群体之中,不妨告诉其他人共同进行探讨。


一个人一生中的大多数想法,都被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所否决。这种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机制将一切离奇的想法都当作“杂草”,巴不得尽快地加以根除。


循规蹈矩的心境里没有“杂草”,但循规蹈矩的心境没有创造力。孩子想要有创造力,就必须照料好每一株“杂草”,把它们当做一株株有潜在经济价值的新作物。


如果孩子能把不寻常的离奇想法说出来,当这些想法进入到交流领域之中,便能够免受无意识领域中自我审查机制的摧残。这样做,孩子便有机会更仔细、更充分地去审视、探索和品味,从而发现它们真正的实用价值。

扩展阅读:开发创造力

返回列表

重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