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发明精神?
发布时间:
2018-09-19
4425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能培养发明精神的可能是“自然课本”。不过如果观察国内所有小学生使用的自然课本,你所能得到的感受就是:那只是在传授知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培养对自然的热爱,更不易培养一个人的发明精神。可是,谁用得上书本里的知识?谁能把它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上来呢?
这正是大多数家长的误区,过于注重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能力,特别是发明精神的培养。可是必须知道的是,给学生传授那么多的知识,他们虽然知道该做什么,但他们并没有去做事情的能力,因为他们的身体还是根据自己的欲望会去做其他的。
很简单的例子,一台电脑就能保存很多的知识,但电脑本身却不能意识到自己是一台电脑。既然这样,电脑就能替我们保存知识,那么,为什么不让人去做一些人才能做的事情呢?教育本身不是想培养更多科学家吗?或者说,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不是更有用吗?有研究能力的人自然就会爱护一切,而没有研究能力的人在了解了某研究物之前就已经把它消灭完了。研究能力在任何的事情上都是有帮助的。如果课本先给学生提供的是知识,这就很像给要学走路的婴儿提供“走行车”一样:小孩就不需要自己出力、不需要努力去发挥意志,这种艰苦的学习过程。其结果只能是,这个小孩虽然能轻松地学会走路,但家长也由此忽略了他培养意志的机会。先提供成果的课本也是一个道理,忽略了学生学会观察和研究的机会。
当然,一般家长可能考虑的是,先提供给孩子一种已经告诉了结果的知识,然后再慢慢去诱使小孩学习。他们觉得这样孩子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实际上,这样的结果,往往不是在培养一种自己去思考,而是喜欢等着别人来告诉他们该怎么去做的习惯,它培养的其实只是人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而与其这样,其实还不如去培养孩子的一种对于事情的(感受),一种内涵真状的感觉。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去相信某种知识的话,这种相信就会去代替他的感觉。虽然我们会想办法去证明我们所相信或推想的事情,但在某些超出逻辑范围的领域上,这种证明的做法也会让我们相信错误的解释。通常来说,当人们失去了对某事物感觉的时候,他们往往就会说,我们只能相信它。但这种相信又引起了依赖,所以我就认为,还不如去培养学生对于事物的感觉。
在小学课本里,自然课可以说最适合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的教材。为了能去唤醒学生的研究精神,我就需要让他们自己走一条可以得到结果的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考虑如何达到或完善某种效果,而不需要给他们教任何定义。直接给予、没有自己找到的定义也只能作为一种让小孩感到不熟悉(不理解)的东西,毕竟,他是刚刚才进入到我们物质世界的。
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找到的认识,就有了一个人自己经历和感受的根据。这样的认识才是属于他自己,而不是陌生的。比如说照相机的发明:一般教材往往一开始就会介绍说这是照相机的发明,但我觉得,学生应该先发现透影的效果,然后才去考虑怎么去利用它,怎么完善这个功能,最后自己就能把照相机给发明出来。
而如果是让学生以课本上的那种态度去实验,其结果就是做完之后把实验造成的“垃圾”都给扔了出去。所以,还不如先让他们在自然中感受到不同因素的特点,然后去考虑如何达到自己想达到的那种结果,再后通过实验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当学期快要结束,课本内容已经上完的时候,我就专门是这样去做的。为了培养研究的精神,我真不愿意像课本那样先告诉知识,后才让观察,而更愿意让学生像研究人员那样先去观察,后才去了解,通过自己的观察去了解。
比如在学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我就不会像课本那样先用数据来介绍太阳,然后让学生考虑怎么利用它(热水器等)。我做的是,先观察太阳对地球(包括人)的影响和作用,后从这些观察来考虑如何更好地去利用它并发挥一种太阳能量有多大的感觉,最后才有了一种能判断太阳数据意义的基础,允许我们去了解太阳本身。另外,四年级的学生还无法想像人上月球的事情(因为这需要他们还没有的、在逻辑上的理解),五六年级的又觉得,植物的知识太一般(因为这需要他们已经失去的感受上的理解),更想发现怪事。所以,对月球的了解更适合六年级,而植物更适合四年级学生。
比如在学习有关电池的知识时,我也不会像课本那样先介绍电池,然后让学生制造一个电池。我们更像是发明家一样随便做,学生虽然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但并没有了目的。突然,他们就发现了现象,从而重新发明了电池。这样去做的话,我的学生一般都只是在做地过程中说“好玩”。我也不告诉他们“我们要做电路”,而是让他们边玩边做。在成功做出了什么之后,我就让他们去分析,这样就使他们也发现了电路的规律。我的所有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先发现某种现象,然后再考虑怎样利用它去发明某东西。直到下一节课上,我才给他们使用这个东西,让他们做进一步的实验。
为了发挥学生的研究精神,我还尽量让课程的过程适应了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像研究人员一样去做。比如在自然界中观察了某种现象之后,我就会问:“我们在自然中观察的现象,人是不是也能造出来?”在做完一个实验之后又再问他们:“如果我们拿走这个东西,效果还会产生吗?”或者问:“我们需要怎么做,才能让这个现象变得更突出?”,然后就进一步地去做实验。比如说:“我们已经成功地把白色光分成七种颜色,那么,我们能不能把不同颜色的光再合成白色(无色)的光?”或者在已经学了发动机的有关知识之后,我也会问他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给电动机送电的时候,它就会有磁性,就动起来。那么,如果我们用手把它动起来,那会怎么样?送电它就动,送动力它就会怎么样?”然后,们就尝试着让发动机来发电。
往往在回忆了上一节课的事情后,我们就会发现,当时做实验的方式还不方便,需要进一步地改造它,其结果,就发明了新的东西。比如说,从杠杆的活动范围太小的问题,我们来发明了轮轴,从轮轴的活动范围有限的问题,我们又再发明了有传动带或齿轮的机器。
我总是都会先让学生在自然中观察到某种现象,后才让他们仿造并通过仿造的实验去理解。再后,我们可以去考虑和尝试如何去改变它。一开始的观察都是行动着去感受,最后都是认识。只有在了解不同材料和这些材料被人们怎么利用的时候,我才用了相反的过程:先拿着一个已经完成了的产品来让学生猜想它的材料是怎么来的。这种情况下,我就会让他们先看到产品,后看到资源,了解加工,再后了解资源的形成,最后再去考虑资源开采完之后的事情。
总的来说,我的做法一般都是:先让学生在行动中去观察,然后才让他们发现知识。这样做的最大理由是:小孩跟大人不一样,小孩不可能先认识后做事,因为小孩是发挥意志的。只有在行动中碰到并感受了事情之后,小孩才可能进行思考。
作者简介:
卢安克,德国汉堡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1990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他的人生——从1997年至今,他在中国广西的大山里已经待了十年,辗转多处山村,过着简陋的生活。他在华支教十年,是感动中国2006候选人。
扩展阅读:少儿创造力开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