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惯性思维的几个小故事

发布时间: 2018-12-19 11579

一家酒店经营得很好,人气旺盛、财源广进。酒店的老总准备开展另外一项业务,由于没有太多的精力管理这家酒店,打算在现有的三个部门经理中物色一位总经理。

      老总问第一位经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一位部门经理不假思索的说道“先有鸡。”接着老总问第二位经理:“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二位部门经理胸有成竹的回答道:“先有蛋。”这是,老总问最后一位部门经理说:“你来说说,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第三位部门经理认真的回答说:“客人先点鸡,就先有鸡;客人先点蛋,就先有蛋。”

        老总笑了。他决定将第三位部门经理升任为这家酒店的总经理。

        还有一个关于鸡蛋的故事。

        有两家卖粥的小店。左边这个和右边那个每天的顾客相差不多,都是川流不息,人进人出的。然而晚上结算的时候,左边这个总是比右边那个多出了百十元来。天天如此。某天,一个客人走进了右边那个粥店。服务小姐微笑着把他迎进去,给客人盛好一碗粥。问“加不加鸡蛋?”客人说加。于是她给加了一个鸡蛋。每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都要问一句“加不加鸡蛋?”。客人们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

         这个客人又走进左边那个小店。服务小姐同样微笑着把他迎进去,盛好一碗粥。问:“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客人笑了,说:“加一个。”再进来一个顾客,服务员又问一句:“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两个鸡蛋?”爱吃鸡蛋的就要求加两个,不爱吃的就要求加一个。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很少。

        一天下来,左边这个小店就要比右边那个多卖出很多个鸡蛋。

       就事论事,往往很容易局限在一个小的圈子里,这就是常说的“惯性思维”。跳不出来时,就找不到处理事情的正确方法;相反,当我们换个角度跳出原有惯性思维的框框时,我们就走上了一条新路,即柳暗花明又一村。小小的一个改变,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近日看书,有两个故事很给我启发。

第一个叫“蜜蜂追小熊”,是一很幼儿的故事。

一个小姑娘画了幅画,题目是《蜜蜂追小熊》。小女孩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猜猜蜜蜂为什么追小熊。一家人猜的都是什么小熊偷吃了蜜、小熊踩坏了花丛、欺负了蜂宝宝、打烂了蜂箱箱------,小女孩不开心了,撅起小嘴:“你们都错了,别把小熊想得那么坏!那是因为小熊的裙子像花丛!”

故事很短小,可作为成年人的我想了很多。其实人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坏——之所以看上去不那么好,有时完全是我们惯性思维的偏见。多可爱的一只小熊,只是一只同样可爱的蜜蜂在后面,它在我们眼中就有可能变成偷吃蜜的小贼,踩花丛的小坏蛋,欺人的小流氓、打烂蜂箱的小无赖-----为什么我们没有小女孩那鲜花一般灿烂的眼光,天使一般纯真的善良?

故事很平淡,可作为教师的我想了很多。在我们身边不断地演绎着一个个教育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有多少只美丽的小熊被我们按惯性思维伤害了。也许它仅仅是一只小熊,但因为他的后面有一只蜜蜂或者蝴蝶,我们就作出了可能影响一个生命成长的判断——这个判断对了还是错了,对了多少,错得多深,好像我们从来没有去思考。

以后碰到类事的事情,我们最少要问问画画的作者——答案可能完全不是我们想得那样。是啊,如果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仁爱、多一点理解,我们看很多问题的角度就会更新颖、更全面,更符合实际情况些。

第二个是关于一个自卑的女佣和她儿子的故事,我把故事名字叫做《卫生间的豪宴》。

有一天,主人家举行晚宴,女佣要工作到很晚,她只好将四岁的儿子带到主人家。她很自卑,怕儿子知道自己是一个佣人,于是把儿子藏在卫生间里,并告诉他,他将在这里享用晚宴。

男孩在贫困中长大,从没见过这么豪华的房子,更没有见过卫生间。他不认识抽水马桶,不认识漂亮的大理石洗漱台。他闻着洗涤液和香皂的香气,幸福得不能自拔。他坐在地上,将盘子放在马桶盖上,盯着盘子里的香肠和面包,为自己唱起快乐的歌。

晚宴开始的时候,主人想起女佣的儿子。主人看女佣躲闪的目光就猜到了一切。他在房子里静静地寻找,终于,顺着歌声找到了卫生间里的男孩。那时男孩正将一块香肠放进嘴里。

他愣住了,问:“你躲在这里干什么?”

“我是来这里参加晚宴的,现在我正在吃晚餐。”

“你知道你是在什么地方吗?”

“我当然知道,这是主人单独为我准备的房间。”

“是你妈妈这样告诉你的吧?”

“是的,其实不用妈妈说,我也知道,晚宴的主人一定会为我准备最好的房间。”男孩指了指盘子里的香肠,“不过,我希望能有个人陪我吃这些东西。”

主人默默走回餐桌前,对所有的客人说:“对不起,今天我不能陪你们共进晚餐了,我得陪一位特殊的客人。”然后,他从餐桌上端走了两个盘子。

他来到卫生间的门口,礼貌地敲门。得到男孩的允许后,他推开门,把两个盘子放到马桶盖上。他说:“这么好的房间,我们一起共进晚餐。”

那天他和男孩聊了很多。他让男孩坚信,卫生间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他们在卫生间里吃了很多东西,唱了很多歌。不断有客人敲门进来,他们向主人和男孩问好,他们递给男孩美味的苹果汁和烤成金黄的美食。他们露出夸张和羡慕的表情,后来他们干脆一起挤到小小的卫生间里,给男孩唱起了歌。每个人都很认真,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一场闹剧。

故事的结尾大家都能猜得到,很圆满的那种,我就不说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没有像很多人那样落泪,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获得尊重对一个四岁的孩子(不,应该说是所有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由此可见尊重是一种行为,不是一门学问。故作姿态的尊重秀在被尊重者的心里是会感觉出来的,真正的尊重是能让对方感到你的帮助和关心是真心而不是怜悯,他在接受尊重的同时丝毫不会损失自己的尊严。

而我们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这种默默的、平等的尊重。我们从小就被老师告知要服从:服从老师、服从家长、服从班长。长大后当了老师,我们又这样要求学生。你看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进校,练的是怎样坐、怎样站、怎样喊号子、怎样敬礼,而快乐、尊重、平等这些人文性最强的东西我们什么时候教过孩子?

是我们有意不教吗,恐怕不是!因为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思想——学生可以和我平等?我还需要尊重学生?我还要给他们带来快乐?他们居然可以是我的朋友?是很奇怪,因为我们的老师从没有这样做过,也没有教过我们该这样做。老师呀,现在到了可以也必须把这些教给孩子们的时候了——我们的文化中太缺少对人的尊重,特别是对学生的尊重。

老师们,把知识教给学生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将诚实、科学的思想,尊重、民主的品质植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哪怕仅仅是一种尝试,也让我们一起努力!

狼来了的故事与惯性思维

      这个故事,从我小时候一直讲到现在,前不久还在给我的孩子讲这个故事.就是"狼来了".故事的内容,大家都应该知道,不多费口舌.可是其中的意义,我认为用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还是有一定参考作用的.这就是"惯性思维".

      我们知道,故事里的娃娃一直喊"狼来了",是因为他知道每次的结果,是大人们都会赶来救他,所以他一直不停的喊,只到把自己彻底葬送.而大人们也一直去救这个孩子,是因为他们知道每次的呼喊,就意味着孩子遇到危险,需要他们去救助.一直到最后一次,他们自己也无法忍受孩子这种恶作剧式的折磨.结果是:孩子送了命。

扩展阅读: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返回列表

重点新闻